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梁祝-《全职艺术家林渊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连续三首风格各自不同的曲子,已经让所有人都明白这场音乐会的质量,它注定会成为经典!
    而此时。
    音乐会还在继续。
    卡农的演奏结束之后,林渊再度开口了:
    “接下来这首曲子背后,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。
    传说在古代有一女子唤做祝英台,喜欢吟读诗书,一心想出外求学,    但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,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外地读书。
    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一书生梁山伯及其书僮士久。
    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,遂结伴同行共同前往书院求学……”
    林渊讲的故事是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。
    之所以在音乐会上提到这么一个故事是因为接下来这首曲子叫做《梁祝》!
    讲的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化蝶的故事。
    事实上很多音乐作品背后,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故事。
    有些是编的有些是真的,有些干脆则是人们在欣赏完作品后,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脑补出来的。
    林渊这个厉害。
    毕竟梁祝的故事,本就是我们天朝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。
    能广泛流传,本身就是因为它足够感人。
    “……后来梁山伯病逝,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的婚事,    但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,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。。
    当祝英台下轿拜墓,一时之间风雨大作、阴风惨惨。
    在众人惊吓中,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,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,坟墓马上又合起来。
    不久,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。”
    讲述中。
    全场认真倾听。
    当林渊的最后一道话音落下,拨弦接着长笛声自然的响起,观众只感觉自己好像身处云端,俯瞰人间是一片朦胧景象。
    而后。
    管弦乐响起。
    云层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拨开,人间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。
    观众仿佛看到三年的书院时光中,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友谊在不断地加深。
    笑着。
    闹着。
    互相关心着。
    小提琴绵绵长长,    幽幽远远。
    大提琴浑厚圆润,    默契陪伴。
    两种乐器,    小提琴就是祝英台,大提琴就是梁山伯,情意绵绵的二重奏。
    疑虑。
    不安。
    坚定。
    作为主声部的小提琴渐渐主导了旋律,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,    把祝英台的情感过渡演绎到淋漓尽致,这个女人想了很多,都是关于她和他在一起将要面临的阻力。
    勇敢去爱吧!
    不知道是祝英台坚定了一颗心,还是观众发出了由衷的祝福。
    旋律陡然轻快!
    笛声也变得嘹亮!
    大提琴婆娑起舞!
    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。
    然而相聚虽好却总有分别时刻。
    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。
    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,有如迈不开的步履,却终究不得不离去,可大小提琴的二重奏却紧密结合难分难舍。
    观众沉默,莫名的揪心。
    明明听的是音乐,眼前的故事却越来越明晰。
    尤其是管弦乐突然如大浪涌来的时候,观众仿佛感受到了无穷的阻力。
    是父亲的反对?
    是门第的差别?
    面对这强有力的阻力,小提琴猛烈抗衡!
    两者冲突渐渐上升,最后一个升华的全体合奏,巨大的哀伤突然弥漫全场!
    梁山伯死了。
    仿佛音符会说话。
    这是音乐告诉每一個观众的信息。
    这一刻的小提琴如泣如诉,凄厉的断奏和碎奏哀痛欲绝,一如这一刻的祝英台心若死灰。
    第(1/3)页